●史有勇 李萍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大河奔流,自西向东,翻山越岭,一路浩浩荡荡。温驯时造福一方,桀骜时洪水滔天,给当时的人们带来了很大的灾难。
于是,便有大禹力挽狂澜、整治水患,为百姓造福的神话故事,大禹足迹也遍于九州。
禹出西羌。唐·欧阳询撰《艺文类聚》引《帝王世纪》曰:“伯禹夏后氏,姒姓也。生于石坳,虎鼻大口,两耳参漏,首戴钩鈐,胸有玉斗,足文履巳,故名文命,字高密,身长九尺二寸,长于西羌,西羌夷人也。其父既放,降在疋庶,有圣德,梦目洗于河西,四嶽师举之,舜进之尧,尧命以为司空。继鲧治水,乃劳身涉勤,不重径尺之壁,而爱日之寸阴,手足胼胝,故世传禹病偏枯,足不相过,至今巫称禹步是也。又纳礼贤人,一沐三握发,一食三起,尧美其绩,乃赐姓姒氏,封为夏伯,故谓之伯禹,天下宗之,谓之大禹。年百岁,崩于会稽,因葬会稽山阴县之南,今山上有禹冢并祠。”又《金楼子》载:“禹长于陇西大夏县。”
大禹画像
《晋书·地道记》载:“大夏县有禹庙,禹所出也。”《寰宇记》:“大夏县在河州东。”《水经注引得》:“大夏县西故金纽城,本督尉治。传为禹所出故有禹庙。”南70里,本汉旧县,大夏水一名白水,出县西南大谷中。《大清一统志》:“大夏故城在今兰州府河州东南,大夏水即今之三岔河也。按金柳城,即石纽之转音也。大禹生金纽乡(今和政三合镇),城以北金纽山得名。”明《河州志》说:“大夏县,州南有金纽山,隋置,属枹罕郡。”
大禹导河积石自此始。积石夹河,两山斧迹犹存。图为积石关山景。
20多年前,因有禹庙,曾寻访过金柳城遗迹。54岁的张德和说:“城石虎家上庄、张家河沿各占一半旧城。”其奶奶活了80多岁,她言,民国十八年前就住在此地,后因兵乱搬移至和政县城居住。张家河沿人张英(70岁),他说,豆食品厂(原为城壕)修兰郎公路张家河沿城墙大东角被占,广通河在其下游;陈家门(今交警大队)、三和学校在城内;西下城门,城隔开北向依山;东陈家门、食品厂为城壕;公路往上(北)为金剑城。
七合璧(2018年大夏川东山出土)
故,河州多神话、多禹迹,如《续修导河县志》载:“泄湖峡:旧志载大夏水(古名漓水,明误为大夏水,一误再误),从此泄出,禹凿石痕犹存,道旁卧石有鸟迹篆二。”清代吴镇作《峡铭》云:“大夏之湖,鼋鼍所国。万斛泉水蓄之,深黑双崖如门。一泻而北,断若斧痕,得非神力,兹峡不开。滔天曷极禹功,万古永怀明德。”又“禹王石”在积石山索屯村河旁,“青石高八尺,宽七尺,长一丈,大禹导河积石时曾憩其上,坐痕至今犹存。”嘉靖本《河州志》曰:“积石山在州西北百二十里。《禹贡》导河自积石至龙门,两山如削,河流经其中,西临番界,险如金城,实係要地。隋立河源郡,命刺史刘权镇之;唐李靖伐吐蕃经积石,宋元立积石州,洪武改为关易马,番夷路经此,禹庙建于此。”高弘诗云:“神禹疏河事已休,穷崖奇蹟至今留。山形西控三千里,水势东流几万秋。鸟道远连空翠合,断云长旁戌楼浮。宦游几度登临处,不尽思乡恋阙愁。”
禹王峡大禹宝座
当帝尧时,洪水横流,滔滔不息,屋倒房塌,田地被淹,百姓死亡,活着的人跑到高处躲避。尧召开部落联盟会议,群臣四嶽荐鲧治水。鲧治水沿用了堵漏洞、筑堤坝的传统围堵法,筑起了长长的堤坝,并不断加高加厚。洪水来时,汹涌之水冲毁堤坝,暴猛依然,九年横流不止。于是,帝尧求人更得舜。舜登位,摄行天子之政。行视鲧治水无功,乃极杀鲧于羽山,举鲧子禹续鲧之业。禹乃遂与益、后稷奉帝舜命继续治水,首先总结其父鲧治水失败的教训,带领一班人跋山涉水,逆源探道,祭祀天地山川,寻治水理导之法,自河水上游积石山开始。初,在积石逢凶龙阻路,霎时,雷电齐鸣,黑云滚滚,大雨倾盆,山摇地动,山洪暴发,河水滔天,村庄淹没。禹手提大斧,施展神技,舞斧斩下蛟龙之首,片刻间雨止云散,人称此处为“斩蛟崖”。禹便开山导河,至今积石峭壁斧迹犹存。时至如今,人称“庞贝城”的青海官亭喇家遗址显露了这一幕。4000年前确有洪水肆虐,时雷电齐鸣,大雨滂沱,山崩地裂,房屋坍塌,顷刻洪峰将村庄吞没定格:室内惊恐人们匆忙奔躲,或畏缩在一处;更为震撼的是一位紧抱孩子的母亲,忘却了时来的灭顶之灾,护卫着孩子。
《续修导河县志》中的《积石神功》图
喇家遗址资料还显示,此地因出土齐家文化玉璧、玉刀等玉器被世人所知。除出土大量的玉石器外,还有一件用石板材制作的石磬,磬厚6厘米,长96厘米,宽61厘米。它是目前国内所知最大的磬,可称上“黄河磬王”。《淮南子》载“禹以五音听政”,报忧要击磬。使用磬王的不是君王也是部落首领。
浙江会稽大禹陵碑
“禹治洪水,西至洮水之上,见长人,受黑玉书于斯上。”——《水经注·卷二》。2018年4月,在洮水支流大夏水东山即东乡县五家乡牛沟建设工地,推土机推出一特大七合璧,直径74厘米,内径24.5厘米,质为马啣山玉料。这是4000年左右的一副祭祀山川的大型玉器。合璧有2、3、4、5、6合,达到7数,尺寸之大,可称合璧之王,具有“藏礼于器”“以器载道”的王者气象,禹的故乡出土这么大的礼器,怎么不使人联想到王者之尊的禹呢?
浙江会稽岣嵝碑
禹按河水系,分主流、支流,命诸侯百姓,手持耒、臿、橐、耜,开山疏河,加宽加深主流,疏通支流与主流相接,所有支流的水,归总主流。同时,把原来的高处培修使它更高,把原来的低地疏浚使它更深,自然形成陆地和湖泽。这样大小湖泊与大小支流相连接,洪水则畅通无阻向大海流去。
图为金柳山下的和政县三合镇石虎家村,石虎家村有金纽城,城以山名。
禹带领部众,凿开了一座又一座大山。当凿到龙门山时,遇到一空岩,深数十里,幽暗不见指,禹负火而进。有兽如豕,口衔夜明珠,光亮如烛。又有青犬,行吠于前。禹计可十里,迷于昼夜。既觉渐明,向来豕犬,变为人形,皆著玄衣。又见一神,蛇身人面(即羲皇)。禹因与语,神即示禹八卦之图,列于金板之上。又有八神侍侧。禹曰:“华胥生圣子,是汝吗?”答曰:“华胥是九河神女,是生余也。”乃探玉简授禹,长一尺二寸,以合十二时之数,使量度天地。禹即执持此简,以平定水土。禹逢山乘樏,泽行乘舟,泥行乘橇,陆行乘车。左准绳,右规矩,尽力沟洫,导川夷岳,黄龙曳尾于前,玄龟负青泥于后。在通轘辕山时,道路险阻,凡十二曲,将去复还,人称轘辕。穿凿工大,禹入山化熊作业。行前对塗山氏说:听到鼓声再把饭送来。禹跳石,误中鼓,塗山氏前往,见禹方作熊,惭愧而去。禹闻声紧随其后,至嵩高山下,塗山氏化为石。禹着急了喊:“归我子!”石破北面而启生。
明嘉靖本《河州志》中的《禹王庙记》
昔禹致群神会稽山,防风氏后至,杀而戮之,其骨节专车。先时,水神共工振滔洪水,以薄空桑。禹与共工战,打败了水神,将平息水患。后共工的臣子相鲧,九首蛇身,食于九山的怪物,盘踞在昆仑之北,继续作怪,百兽无法生存。禹湮洪水,斩杀相鲧,其血腥臭,不可生穀;其地多水,不可居也。禹湮之,三仞三沮。群帝是因以为台,在昆仑之北。禹载四时,以开九州,通九道,陂九泽,度九山。极殚劳瘁,降邱宅土,累得面目黧黑。《荀子·非相》言:“禹跳汤偏”,注引《尸子》:“禹之劳十年不窥其家,手不爪,胫不生毛,偏枯之病,步不相过,人曰禹步。”禹令益予众庶稻,可种卑湿。命后稷予众庶难得之食。食少,调有余补不足,徙居。众民乃定,万国为治。帝命豎亥步自东极至于西极,五亿十选九千八百步。豎亥右手把筭,左手指青丘北。一曰禹令豎亥。一曰五亿十万九千八百步。禹乃使太章步自东极至于西极,二亿三万三千五百里七十五步;使豎亥步自北极至于南极,二亿三万三千五百里七十五步。凡鸿水渊薮,自三仞以上,二亿三万三千五百五十有九。禹乃以息土填洪水,以为名山。禹大朝天下诸侯,因九牧贡金铸鼎象物,故作钟鼎书,象钟鼎篆。还组织人们利用水土去发展农业生产,叫伯益把稻种发给群众,在地湿地方种植水稻;又叫后稷教大家种植不同作物,还在湖泊中养殖鱼、鸭,种植蒲草。伯益又改进了凿井技术,并农力,執成男女之功,使农业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,并告示天下:“春三月禁伐山林,以成生长;夏三月,山泽不入网罟,以成鱼鳖成长。”普天之下,出现了五谷丰登,六畜兴旺的景象。民间互通有无,物质逐渐丰富起来。仪狄善造酒,事载于《战国策》:“昔者,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,进之禹。禹饮而甘之,曰:‘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’,遂疏仪狄,而绝旨酒。倾心民事,终身不渝。簨簴铭曰:教寡人以道者,击鼓;教寡人以义者,击钟;教寡人以事者,振铎;语寡人以忧者,击磬;语寡人以狱讼者,挥鞀。”用通俗的话说,禹在住地附近设置钟、鼓、磬、铎、鞀五种乐器,并规定四方贤人如何使用的方法:传道的人击鼓,谕义的人就敲钟,告事的振铎,讲忧虑的敲磬,有冤狱的摇鞀。于是大禹就凭听这五种声音听取意见,得知民意,处理事务。后传为“悬鞀建铎”五音听取臣民之意的典故。
禹王庙砖、板瓦残片
帝禹东巡狩,至于会稽而崩。以天下授伯益。3年之丧毕,伯益让帝禹之子启,而辟居箕山之阳。禹子启贤,天下属意焉。及禹崩,虽授伯益,益之佐禹日浅,天下未洽。诸侯皆去益而朝启,曰:“吾君帝禹之子也。”于是启遂即天子位,是为夏后帝启。启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——夏朝。
大禹治水时开凿了泄湖峡
大禹治水,为民造福。后汉应玚《灵河赋》云:咨灵川之遐源兮,于昆仑之神邱。凌增城之阴隅兮,赖厚土之潜流。行积石之重险兮,披山麓之溢浮。蹶龙黄而南迈兮,纡鸿体而四流。涉津洛之阪泉兮,播九道乎中州。汾倾涌而腾骛兮,恒亹亹而徂征。肇乘高而迅逝兮,陽侯怖而振驚。晋成公绥《大河赋》赞:“览百川之壮丽,莫尚美于黄河,发昆仑之峻极,出积石之嵯峨。登龙门而南游兮,拂华阴与曲阿。凌砥柱而激湍兮,踰洛汭而扬波。体委蛇于后土兮,配灵汉于穹苍。贯中夏之畿甸兮,经朔狄之遐荒。历二周之北境兮,流三晋之南乡。秦自西而启壤兮,齐据东而画疆。殷徒涉而求固,卫迁济而遂强。赵决流而却魏,嬴引沟而灭梁。思先哲之攸叹,何水德之难量!”
民和县喇家遗址
伟哉禹绩,普天同享。
壮哉华夏,一统万邦。
编辑:马少华责任编辑:孔令定
关键词: